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演讲全文
发布日期:2021-09-13 14:54:25      浏览次数:
9月5日,第四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主题是“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秘书处承办。中外政府部门官员、驻华使节、工程院院士、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加。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我和大家讨论的题目是“标准助力一带一路、引领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
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标准在中国成了热门话题,总书记在几次非常重要的场合讲话当中每次必提标准,无论是五中全会、上海浦东、深圳四十年还是博鳌论坛,总书记每次必讲标准。记得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三十九届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时候,身处杭州G20会议上的习近平主席为大会发来贺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为来自一百六十四个国家标准化的官员做了长达三十分钟的报告,这在中国历史上召开的国际重大会议这是第一次,所以这次会议之后无论是中国政府的领导还是国外的官员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领导人今天如此重视标准?
直到十九大我们才明白,因为中国要进行高质量发展转型要解决三个问题:中国发展模式,过去四十年中国走的是一条过度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增长模式,现在要转向重视质量,质量和标准是什么关系?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所以想抓质量必须从标准抓起。正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要想有高质量要先有高标准,此外还有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技术中低端的问题,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为参与全球治理打好基础,今天我们会议讨论的“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最有效的方式和行动。
中国“一带一路”在健康发展的过程当中面对着什么样的挑战呢?面对地缘政治、治理本土化盛行。过去我们认为大家之间的不同更多的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讲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肤色,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但最近两年的疫情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今天我们的不同真正是政治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使得我们全球交流的共同语言没有了,互相讲话听不懂了,所以我们“一带一路”面对的地缘政治治理本土化的挑战。
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前几年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解决方案,路径是什么、方式是什么、工具是什么?所以今天我跟大家汇报的主题就是标准。标准能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标准能不能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怎么产生的,大家知道我们要制定北京标准,一定是北京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共同使用,如果我们制定中国标准,一定是中国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共同采用,如果我们制定国际标准,一定是全球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共同采用,这就是标准,一个自下而上形成的技术性的制度工具,过去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当中我们非常成功的治国理政采用的制度工具多是行政性的制度工具,比如政策,刚性的制度工具,比如法律和法规,很少使用标准,更多的是贸易当中把标准作为贸易的工具使用,但没有在治国理政当中过度地采用,今天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工具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准这种技术性的制度工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自下而上形成的过程当中不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能够为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国家所接受、所采纳、所共同使用,过去四十年成功管理模式当中积累的行政性刚性制度工具不可能在全球广泛使用。记得在首次“一带一路”会议上,我回国主持了“一带一路”会议的第一个平行论坛——政策沟通论坛,当时联合国秘书长、三个国家副总理、二十多位国家部长和国际组织的主要领导人都共同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能不能找到一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不受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观色彩影响的制度工具,世界才能真正互联互通。
今天我告诉大家,标准是唯一有效的、中性的、技术性的制度工具,所以希望大家在“一带一路”能够更多地采用标准这个具有时代特色、历史特点,能够造福全人类和世界的技术性的制度工具,推进“一带一路”的健康发展。
大家知道,ISO四年前正式批准成立了TC249,中医药秘书处设在了中国,实际上这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区域性的医药做国际标准开了一个大的绿灯,也是全球认同中医药能够造福全人类,所以这就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当然不光是中国,也有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大家共同支撑传统中国医药的历史和现在,所以我们更希望大家用好国际标准的机会、这项工具,让中国传统医药造福于全人类,通过国际标准走向世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