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于英杰 演讲全文
发布日期:2022-09-08 16:17:37      浏览次数:
9月2日,第五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持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支持举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投资促进部、中国中医药报社、“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秘书处共同承办。中外有关政府部门官员、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工程院院士、驻华使节和企业代表等200余人现场出席会议。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于英杰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驻华使节,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和主办方举办了这次盛会,在此我谨代表山西省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也对各个部门、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长期以来对山西各项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最早记载用火的历史就发生在山西,皇帝、炎帝都曾在河东地区活动,尧、舜、禹都曾在晋南定都发展,春秋战国以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幕幕的历史都曾经发生在三晋大地,据统计中国有1600多个成语故事都直接来源于山西或者和山西有关,洪洞的大槐树也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之地。近代以来,晋商文化、晋商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山西是五千年文明相伴始终的少数省份之一,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形成演进史,与山西发展密切关联。
 

“一带一路”,山西从未缺席。从历史溯源看,山西曾是丝路重心。山西原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也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中国丝绸的重点产区有3个,就是江南、四川和山西的南部。山西潞绸是山西丝绸业鼎盛时期的代表(产于山西长治,因潞州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明朝中叶,潞安府成为与苏杭齐名的北方丝织制造业中心。至今,潞绸产品仍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是“新丝绸之路”上的亮丽品牌。

从地理区位看,山西是承东启西的陆路枢纽。山西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区域,大秦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等重载铁路的投入运营,使山西成为中国重载铁路最密集最发达的省域,完全可以担当起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路枢纽功能。

中医中药,山西优势独特

山西是传统中医药文化大省和中药资源大省,名医、名药、名方、道地药材历代传承、绵延千年,积淀深厚、享誉中外。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山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积厚流光。“伏羲制九针”创造针灸、“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至今上党、河东一带仍留有大量伏羲、神农的遗迹遗址和民间传说。西晋时,山西高平人、太医令王叔和著述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山西还有汉代女医“义”、东晋女医“鲍姑”,鲍姑之夫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明末清初,山西太原傅山先生手著《傅青主女科》,至今对中医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他开发的饮食“八珍汤”(“头脑”),是补气益血的药膳良方。建国后,山西中医研究所李翰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于载创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当代,我省还有不少原创理论和技术,省针灸研究所师怀堂发明新九针,太原市刘绍武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还有焦氏头针、王氏妇科、门氏杂病等,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中医流派。已故老中医李可先生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经验专辑》,对于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的治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里我还想介绍一个我党我军中西医并重的案例: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太行区军民生疟疾发烧的特别多,由于日军严密封锁,药品无法流入解放区,太行军民利用满山遍野柴胡,蒸馏提取有效成分,制成了中医药史上第一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命名为“暴泼利尔”,用于治疗疟疾。1943年5月,《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药厂发明注射剂》的报道,称之为封锁线的一大创举,为支援全国解放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是药材资源丰富。山西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和不可模仿性,素有“北药”之称。全省分布中药材达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有3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335万亩。“平顺潞党参”“恒山黄芪”“安泽连翘”等10余个中药材已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远志、连翘、黄芩和柴胡等优势品种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70%、50%、40%、25%。2020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黄芪、党参、连翘、远志等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

三是传统名药汇集。山西现有中药生产企业98家,拥有中成药批准文号2138个,涉及品种790个,其中保护品种2个、独家品种113个。已历史传承近500年的广誉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老字号”,曾与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龟龄集和定坤丹的处方及炮制工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安宫牛黄丸、丁桂儿脐贴、猴头健胃灵、小儿葫芦散、仲景胃灵片等品牌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四是康养条件优越。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地区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负氧离子富集,森林温泉众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康养圣地的绝佳之选。比如今年夏天,山西很多地区都是20到30度,非常的宜居。所以我们省也将中医药与康养、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2017年,平顺县就成为全国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之一。

五是抗疫卓有成效。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山西积极发挥中医药抗疫优势,全程参与疫情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清肺排毒汤”三个临床研究省份之一,为中医药治疗新冠积累了经验。在疫情初期,在统战部门的统筹部署下,第一时间配制新冠肺炎中药方剂,发往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典等国,组织中医专家为意大利侨胞提供中医远程视频诊疗,与泰国、新加坡、多哥等卫生部门远程视频连线,共享抗疫经验,宣介中国抗疫成果。

中西医并重,山西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莅临山西考察调研,指出“山西是‘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奋起直追,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山西省委书记林武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山西将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今年2月,省政府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明确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发展方向。

今年8月1日,《山西省中医药条例》颁布实施,《条例》从体制机制、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政策推动和经济推动两方面着手大力推行中西医并重。制定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将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和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建设融入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以及其他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出台《将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将五大类71项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深受群众欢迎。

山西聚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医院205所,全省100%的社区卫生中心、99.1%乡镇卫生院、9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21年,我省提前一年实现基层中医馆建设项目全覆盖(国家要求2022年前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强基础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建高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健委、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第一个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落地山西——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依托丰厚的中医医疗机构资源,我省正考虑在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布局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便利、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山西中医发展医道有序,薪火相承,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业务能力强、素质良好、创新意识强的名医队伍,全省现有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6名(其中今年新评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山西省名中医228人,市、县名中医1000余人。参照国家“岐黄工程”,我们也正在策划推动实施山西中医药人才培养“傅山工程”,打造“晋”字品牌。通过这些举措,实现山西中医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山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禀赋富足,我们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并重的发展理念。到“十四五”末,全省中药材总面积将达到400万亩,中药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大品种10个以上。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作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中医药正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春风走向世界。作为承东启西的战略要冲,山西也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继续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让山西中医药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中。“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驮出去”的不仅是白练,还有我们伟大的中医药!最后,预祝第五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