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仪南村草堂:积叶成书,难弃宏志
发布日期:2018-12-27 10:56:47      浏览次数:
位于台州市路桥南山风景区的陶宗仪雕像

       在我国文坛上流传着一个“积叶成书”的写作佳话,说的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事。
 
  陶宗仪,字九成,家住黄岩县清陶乡(现为路桥区峰江街道上陶村)。他少年参加乡试不中,即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学问,各类古籍无所不窥,具有很深的古典文化积淀。同时,他还到浙东游学,拜张翥、李孝光、杜本为师,跟他们学习写作。陶宗仪的诗歌、散文都写得不错,在民间流传甚广。对书法艺术也很有研究,他跟舅舅赵雍练了一手好篆字,经常为人题词、撰写对联等。
 
  那时正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陶宗仪因为贫穷,在家乡难以度日,就背井离乡,到江苏松江的一家私塾教书。后来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进士落榜后,他回乡买了几亩地,筑草堂居住,尽享田园山水之乐。他亲自从事一些农业生产劳动,边劳动边教学生学习。每次下地,他都喜欢将笔墨带在身边,辍耕休息树荫下,唱几支歌,吟几首诗,与学生一起对对子、说笑话、行酒令,逍遥自在,其乐无穷。他经常利用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坐在田埂边上看书。看一阵书,他放下书本,捧着早已备好的笔砚,走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信手扯下数片树叶,在下面尽情地写着。原来他就地取材,以树叶当纸,记下阅读的心得体会和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待到片片树叶上写满了字的时候,他把它们小心翼翼放在大树下晾着。收工时,陶宗仪把带字的树叶带回家,将它们存贮在瓦罐中。贮满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后的大树根下。就这样,陶宗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写书,不断积累。十几年间,竟然积满了数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让学生们挖出那些瓦罐,指导他们把树叶记载的资料,分门别类,抄录整理,编写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在这部书中,琴棋书画、字帖碑刻、语言文字、种子技术、风土人情、历代掌故、街谈巷议等等,都有记载,可谓无所不包。《南村辍耕录》对于研究古代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学术界所重视。
 
  有人说,《南村辍耕录》是一片片树叶“写”成的。由此,“积叶成书”的写作佳话得以流传。陶宗仪那勤学不辍的精神,受到后人的赞扬。

                                            
朱印本《辍耕录》                        朱印本《辍耕录》卷首

  历史上以南村草堂为号的有好几个,其中仅藏书家就有两个,一个是清代湖南新化的邓显鹤,另一个是元末明初浙江天台的陶宗仪,还有几位因为不是藏书家,这里就略过不谈。虽然陶宗仪的堂号是南村草堂,但他却号南村,按说陶宗仪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不知为何他的重要节点却如此不清晰,昌彼得先生考证其生于元延祐三年(1316),明永乐元年(1403)以后卒,这个“以后”应当是根据《明史》的记载:“(洪武)二十九年率诸生赴礼部试读大诰,赐钞归,久之卒。”既然《明史》上都没有说清楚,那昌先生也就做了模糊处理。陶宗仪在元代曾经参加过一次科举,因议论政事不为考官所喜,自后绝意科场,潜心书画著述,又因其著述极多,后世多称其为文学家,所著有《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南村诗集》、《沧浪棹歌》,编有《说郛》、《古刻丛抄》、《游志续编》等。

蓝印本《辍耕录》卷首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三十卷,这部书最早有元版,张元济曾见,明成化有松江刻本,万历有玉兰堂覆本,到了民国时期,陶湘以元刻锓版影印付梓,张元济又将陶湘所影缩印入《四部丛刊》行世。
 
 
        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
 
  对于《辍耕录》这个书名,历史资料大多把它解释成:在夏天下到田地里,下田劳作之时,暂时停耕而录者。元明易代之时,朝廷征招儒士,陶宗仪找各种借口予以推辞,他的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对于他这个志向,宋濂评价说:“九成之意,以为一家不可以俱仕,恐妨进贤之路,故力辞之。”陶宗仪坚决不仕前朝,但他却不反对自己的学生到明朝去当官儿,可能是因为学生们出仕之时,仅是任一朝而已吧。洪武二十九年,陶宗仪带着一大帮弟子前往南京礼部参加考试,他教出的学生里,考中了许多位。这种做法引起了皇帝的关注,为此帝王还专门给了他一笔奖金,以此奖励他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